作为大热门产品的QDII基金炒股配资理财,正在密集实施降费。
据第一财经统计,截至2月10日,今年以来已有22家基金公司旗下79只QDII产品宣布下调相关费率。对此,多名公募基金公司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该举动是由监管指导推动的,后续或将有更多QDII产品加入降费阵营。
近两年来,即使多次提示风险甚至临时停牌,部分QDII基金仍然备受资金“宠爱”,投资者仍无惧风险持续入场。Wind数据显示,QDII基金2024年底合计规模近6100亿元,仅一年时间规模扩张近半。
QDII基金“接力”降费
2月10日,海富通基金公告称,降低旗下产品海富通海外精选的管理费率及托管费率,即该产品的管理费年费率将从1.5%下调至1.2%,托管费年费率将从0.35%下调至0.2%。定期报告显示,海富通海外精选是一只QDII产品,截至2024年底合计规模为0.44亿元。
记者注意到,近来已有多只QDII产品实施了降费措施。如2月7日,长城基金宣布降低长城全球新能源车QDII的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分别至1.2%、0.2%。此前,华泰柏瑞基金、银华基金、广发基金等多家公募也有类似举动。
据第一财经统计,截至2月10日,全市场共有43家基金公司拥有308只QDII产品(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22家公司旗下79只产品下调了相关费率。其中,易方达基金、汇添富基金、嘉实基金、广发基金、华夏基金等大型机构的降费数量都在7只(含)以上。
“降费是积极响应监管号召,有助于提升投资者的投资体验,也有助于提升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一名中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说,这短期会给公司管理费收入带来一定压力,但降费已是不可改变的趋势。早在今年年初,就有头部基金公司人士向第一财经透露,QDII基金、货币基金等费率相对较高的产品或将陆续实施降费。
事实上,QDII产品的降费是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的一个延续。2023年7月,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正式进入实操阶段,各家头部基金公司率先宣布降低产品的管理费和托管费,其他中小公司则陆续跟上。
据第一财经统计,相较于费率改革前,目前已有4117只基金产品实施了降费,占总量的将近四成。从产品类型来看,降费从主动权益类产品开始,将管理费由1.5%调降至1.2%,托管费率多由0.25%降至0.2%。随后指数型产品、固收类产品也纷纷跟进,如今延续至QDII产品。
监管此前也陆续提出了多项调降公募基金费率的政策或工作安排。今年1月2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要进一步稳步降低公募基金综合费率。
公募费率改革行至目前,存量产品降费、规范公募基金交易佣金等前两阶段工作已完成,2025年起还将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率。随着费率改革第三步落地,公募基金综合费率将下降18%,每年为投资者节省约450亿元。
发展迅速但额度受限
近两年来,随着主投境外市场的QDII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参与度不断提升,相关产品数量和规模均得到较大增长。在散户和游资炒作下,部分产品多次提示高溢价风险甚至临时停牌,但仍有部分产品保持高溢价水平。
Wind数据显示,剔除今年新成立的产品,已有数据的QDII基金(仅计算初始基金,不同份额合并计算)共304只,2024年底合计规模为6098.03亿元,较上年底的4184.54亿元增加了46%。
目前,规模在百亿元以上的QDII基金已经扩至16只,其中,易方达中证海外互联ETF是当前规模最大的产品,2024年底的基金规模为363.35亿元;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广发纳斯达克100ETF、华夏恒生科技ETF等产品规模则均在200亿元以上。
规模大增的背后,是QDII产品较好的业绩表现。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7日,万得QDII基金总指数近两年累计上涨19.63%,而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同期下跌12.61%。同时,在近两年业绩前30位的基金产品(仅计算初始基金)中,有24只是QDII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业绩尚佳,但QDII基金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基金管理人获批外汇额度的约束。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1月底,全市场共有189家金融机构累计获批1677.89亿美元的投资额度。
据第一财经统计,目前拥有QDII投资额度的共有54家公募基金公司,其中超过30亿美元的有6家,分别是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嘉实基金、广发基金和博时基金,额度在37亿美元至77.3亿美元之间。
随着已使用的QDII额度比例上升,额度紧张多次引起相关产品限购。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10日,处于限购或直接“闭门谢客”状态的QDII基金有147只,占比近48%,再加上部分绩优产品的规模又较为“迷你”,多轮炒作和溢价风险也随之而来。
据统计,目前IOPV溢价率高于3%的QDII基金有33只。其中,景顺长城标普消费精选ETF的溢价率最高,达到35.79%;银华工银南方东英标普中国新经济行业ETF、博时中证全球中国教育ETF分别为15.65%、12%。
“QDII额度有限是高溢价的重要原因,高溢折率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产品受追捧被‘热炒’。”一名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没有足够的额度,就无法增加供给,也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尤其小规模ETF容易大幅折溢价,投资者需要特别注意,而基金公司只能不断进行风险提示。
据第一财经统计,截至2月10日,今年以来有45只QDII基金发布了751份溢价风险提示公告。从这些公告披露的原因来看,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溢价,交易价格偏离基金份额参考净值的幅度较大,是上述产品“预警”的共同原因。公告中也多次重点强调,投资者如果盲目投资,可能遭受较大损失。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曹璐
相关阅读继续推出系列降费让利措施,覆盖上市、债券交易、交易单元、交易网关、数据中心资源服务以及各类市场服务等费用。
61 01-24 16:48规模站上30万亿元,但较公募基金仍有差距;收益率不断下降的同时,监管要求“去平滑化”。
242 01-01 19:42“那些在高位购入的投资者可能会面临短期内溢价回落所带来的资本损失,实际上是为高昂的市场情绪买单。”
141 2024-12-26 19:51“行百里者半九十”,开放只是第一步,更多迈向高水平开放的深层工作正在推进。
112 2024-12-01 17:33每年可为投资者降低持有成本约52亿元炒股配资理财。
39 2024-11-20 19:33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